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分布及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病变集中于口腔咽部;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表现为手、足、口等多部位皮疹,且可能引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2、4、5、6、8、10、16型感染引起,其中A16型与部分手足口病重叠。手足口病病原体更复杂,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EV71感染更易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种疾病虽同属肠道病毒属,但血清型分布决定临床表现差异。
2、症状分布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软腭、悬雍垂及咽后壁,表现为灰白色疱疹伴剧烈咽痛,罕见皮肤症状。手足口病典型三联征为手、足、口腔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臀部、膝肘关节处也可能出现,疱疹壁厚且周围有红晕,口腔溃疡疼痛程度通常轻于疱疹性咽峡炎。
3、并发症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多数预后良好,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中EV71感染可能引发脑干脑炎、肺水肿等危重情况,表现为持续高热、肌阵挛、呼吸急促等症状。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及心肺功能。
4、易感人群特点
两者均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但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易在托幼机构暴发流行。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夏秋季,手足口病全年可发病,我国4-7月为高峰。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感染后症状更重,手足口病疫苗目前仅针对EV71型有预防作用。
5、治疗护理要点
疱疹性咽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咽痛,发热时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手足口病需区分轻重型,重症需用甘露醇注射液降颅压,干扰素α2b喷雾剂可抑制病毒复制。护理时均需隔离至症状消退,加强口腔清洁,进食温凉流质饮食。
患儿居家隔离期间,家长应每日检查皮肤黏膜变化,使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口腔溃疡愈合。保持环境通风,玩具餐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衣物阳光暴晒。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2片帮助黏膜修复,但出现嗜睡、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须立即就医。预防方面,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EV71相关重症风险,日常勤洗手仍是关键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