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引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属于过敏性皮肤病的一种。
1、过敏反应机制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IV型变态反应引起。当过敏原穿透皮肤角质层与朗格汉斯细胞结合后,会激活T细胞并释放炎症因子,导致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常见过敏原包括镍金属、染发剂、橡胶制品等。
2、典型临床表现
皮损通常局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密集丘疹或水疱,伴有剧烈瘙痒。严重者可出现渗出、糜烂或结痂。症状多在接触过敏原后24-72小时出现,具有延迟性特点。
3、常见诱发因素
职业性接触如电镀工人接触镍、医护人员接触乳胶手套;日常生活接触如佩戴含镍饰品、使用染发剂或化妆品;部分外用药物如新霉素软膏、苯佐卡因制剂也可能诱发。
4、诊断方法
斑贴试验是确诊的金标准,将可疑过敏原贴于背部皮肤48小时后观察反应。皮肤镜检查可见特征性海绵水肿和表皮内水疱。需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5、治疗原则
首要措施是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急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卤米松乳膏;渗出明显时用硼酸溶液湿敷。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可缓解瘙痒。严重病例需短期系统使用泼尼松片。
患者应建立过敏原档案,避免接触已知致敏物质。日常选择无镍饰品、低敏化妆品,接触可疑物品前可局部使用屏障霜。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如皮损持续加重或出现全身症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