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镜检查常见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穿孔、感染、肠痉挛、心血管反应等。
1、出血
出血多见于活检或息肉切除术后,通常表现为便血或检查后肛门出血。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持续出血需内镜下电凝止血。操作前应评估患者凝血功能,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调整用药方案。
2、穿孔
穿孔多因器械操作不当或肠道病变脆弱导致,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腹胀和腹膜刺激征。怀疑穿孔需立即禁食禁水,行腹部CT确认后,多数需急诊手术修补。术前肠道准备不充分或存在肠粘连者穿孔风险增高。
3、感染
感染包括器械相关感染和菌血症,可能与肠道准备不彻底或消毒不规范有关。表现为发热、寒战或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血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高风险患者感染概率,出现感染症状需及时血培养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4、肠痉挛
肠痉挛由检查过程中充气牵拉肠管引发,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绞痛伴腹胀。多数在排气后自行缓解,严重者可肌注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术前充分沟通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操作时控制注气量有助于预防。
5、心血管反应
心血管反应包括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心率血压下降,常见于疼痛敏感或焦虑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抬高下肢,必要时静脉注射阿托品注射液。合并严重心脏病者术前需心血管评估。
检查后24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是否有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饮食从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术后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需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检查当日需调整降糖方案,老年人需家属陪同返家。定期肠镜随访人群应记录每次检查反应以供后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