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中耳炎和外耳炎需根据发病部位、症状及诱因综合判断。中耳炎多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或耳内流脓,常继发于感冒或鼻咽部感染;外耳炎则以耳痛、耳痒、耳廓牵拉痛为主,多与游泳、挖耳等外耳道损伤有关。
1、发病部位
中耳炎病变位于鼓膜内侧的中耳腔,与鼻咽部通过咽鼓管相连,炎症多由细菌或病毒经咽鼓管逆行感染引起。外耳炎则局限于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多因潮湿、外伤导致皮肤屏障破坏。
2、典型症状
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搏动性耳痛、发热,儿童可伴呕吐或腹泻,慢性期可见鼓膜穿孔伴黏液性分泌物。外耳炎疼痛在咀嚼或牵拉耳廓时加剧,耳道肿胀可导致暂时性听力减退,分泌物多为稀薄浆液性或脓性。
3、诱发因素
中耳炎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婴幼儿因咽鼓管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病。外耳炎多与频繁挖耳、游泳进水或佩戴助听器有关,糖尿病患者或过敏体质者风险更高。
4、体征差异
耳镜检查中耳炎可见鼓膜充血、膨隆或穿孔,声导抗测试显示鼓室负压。外耳炎耳道皮肤充血肿胀,严重时耳道狭窄,耳周淋巴结可能肿大,但鼓膜形态通常正常。
5、治疗原则
中耳炎需控制鼻咽部病灶,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必要时行鼓膜切开术。外耳炎以局部清洁和抗菌为主,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克霉唑乳膏,严重者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
保持耳道干燥是预防外耳炎的关键,避免使用棉签过度清洁。中耳炎患者应积极治疗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儿童需注意哺乳姿势。若耳痛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高热、眩晕,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滴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