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高发主要与年龄增长、钙摄入不足、缺乏运动、激素水平变化、长期用药、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
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被打破,骨量逐渐增加至30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加速,男性50岁后睾酮水平下降也会影响骨代谢。这类生理性骨量流失难以避免,但可通过补钙和运动延缓进程。
2、钙摄入不足
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基质矿化障碍,成年人每日需800-1000毫克钙。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是主要钙源,但现代人乳制品摄入减少、节食减肥、素食主义等饮食习惯改变,使钙摄入量普遍不足。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钙吸收,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风险。
3、缺乏运动
机械负荷刺激是维持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骨量流失加速。适量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跳绳等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而游泳等非负重运动对骨骼刺激较小。现代人运动时间减少、体力活动不足,特别是老年人活动量下降明显,加速了骨质疏松进程。
4、激素水平变化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显著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导致快速骨丢失,绝经后5-7年骨量可减少20%。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也会干扰骨代谢。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减少,同样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5、长期用药
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长期使用可导致药物性骨质疏松。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过量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也会干扰钙吸收或骨代谢。化疗药物可能直接损伤成骨细胞,这些药物长期使用都需监测骨密度。
6、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和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会释放促炎因子加速骨吸收。消化系统疾病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会影响钙和维生素D吸收。这些慢性疾病本身及其治疗都可能成为骨质疏松的诱因。
预防骨质疏松需从年轻时开始积累骨量,保证每日钙和维生素D摄入,坚持适量负重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存在高危因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已确诊患者需预防跌倒,居家环境应消除绊倒隐患,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适度晒太阳帮助维生素D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