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缺水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头痛、尿液浓缩、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长期缺水还可能引发肾结石、尿路感染等疾病。
皮肤干燥是缺水最直观的表现,皮肤细胞水分不足会导致弹性下降、脱屑甚至瘙痒。夏季高温或冬季干燥环境会加速水分流失,需及时补充。头痛与脑脊液减少有关,轻度脱水时脑血管收缩可能引发太阳穴胀痛,适当饮水可缓解。尿液颜色加深和排尿次数减少是典型信号,健康尿液应呈淡黄色,每日排尿6-8次为正常范围。胃肠蠕动减缓会造成便秘,肠道需要足够水分软化粪便,晨起空腹饮水能刺激肠蠕动。
长期水分摄入不足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健康隐患。肾结石形成与尿液过度浓缩直接相关,尤其是草酸钙结石风险显著增加。尿路感染概率上升源于细菌无法被及时冲刷排出,女性更需注意会阴清洁。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影响心脑供氧,中老年人需警惕血栓风险。电解质紊乱可能出现肌肉痉挛,运动后大量出汗需补充含矿物质饮品。慢性脱水还会加速关节软骨磨损,关节液减少可能加重骨关节炎症状。
建议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水,可根据体重按30毫升/公斤计算。运动前后需额外补充200-300毫升,高温环境下应增加500毫升以上。观察尿液颜色是简单有效的自检方法,淡柠檬色为理想状态。饮食中可增加黄瓜、西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汤粥类食物也能补充水分。老年人对口渴不敏感,应定时定量饮水;婴幼儿可通过奶量、尿布湿度判断水分是否充足。若出现持续头晕、少尿或无尿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肾脏或代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