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发病因素主要有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接触传染源、季节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1、病毒感染
人类疱疹病毒6型是幼儿急疹最常见的病原体,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5-15天。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发热等全身症状。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在托幼机构等集体环境中容易发生传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
2、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母体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此时易受病毒感染。患儿常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5天后热退疹出。护理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避免穿盖过多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3、接触传染源
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在疾病潜伏期和发热期传染性最强。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注意手卫生,患儿使用过的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托幼机构发现病例时应做好隔离措施。
4、季节因素
春秋季节气温变化大,病毒活性较强,是幼儿急疹的高发期。此时婴幼儿户外活动增加,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多。家长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早就医明确诊断,排除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
5、遗传易感性
部分婴幼儿可能存在遗传易感因素,家族中有过敏体质或免疫异常病史的儿童发病率可能略高。这类患儿发病后可能出现较明显的皮疹,但通常不会留下色素沉着或瘢痕。若皮疹持续时间超过3天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复查排除药物过敏等其他原因。
幼儿急疹患儿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疹。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当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发热期间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等不恰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热退后精神状态恢复快,家长无须过度焦虑,但需注意观察有无抽搐等并发症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