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骨头疼可能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骨骨折三种原因有关。足底筋膜炎多因长期劳损或运动过度导致足底筋膜慢性炎症;跟骨骨刺是骨质异常增生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跟骨骨折则多由外伤或骨质疏松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疼痛最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明显,活动后减轻但久站或久行加重。发病与长期穿硬底鞋、肥胖、过度跑步等因素相关。急性期需减少负重活动,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配合足底筋膜拉伸训练。慢性患者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治疗。
2、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由跟骨结节处钙盐沉积形成,X线检查可见骨性突起。疼痛特点为针刺样痛感,按压跟骨底面有明确痛点。发病与年龄增长、足弓结构异常有关。治疗可选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配合定制矫形鞋垫分散压力。严重者需考虑关节镜下行骨赘切除术。
3、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多由高处坠落等垂直暴力导致,表现为剧烈疼痛伴明显肿胀淤青,无法负重行走。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发生应力性骨折。需通过CT明确骨折类型,无移位骨折可用石膏固定6-8周,移位骨折需手术植入跟骨钢板。恢复期应补充钙剂如碳酸钙D3片促进愈合。
日常应选择有足弓支撑的软底鞋,避免赤足行走或穿人字拖。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运动前后做好足部拉伸。中老年人可定期检测骨密度,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休息痛、夜间痛,须及时至骨科就诊排除肿瘤、感染等严重情况。急性期可冰敷15分钟缓解肿胀,但禁止热敷以免加重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