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铁蛋白水平通常偏低。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重要指标,缺铁性贫血时由于铁元素不足,铁蛋白合成减少,检测结果常低于正常范围。但若合并感染、炎症或肝脏疾病时可能出现铁蛋白假性升高。
缺铁性贫血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铁蛋白作为铁的储存形式,在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等情况下会持续消耗。典型表现为血清铁蛋白低于15微克每升,同时伴随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血清铁减少。这类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部分缺铁性贫血患者检测显示铁蛋白正常或偏高,需考虑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会刺激铁蛋白合成,导致检测值升高;肝脏疾病时肝细胞损伤释放储存铁蛋白;某些肿瘤也可引起铁蛋白异常增高。此时需结合转铁蛋白受体、C反应蛋白等指标综合判断,避免漏诊缺铁状态。
建议出现贫血症状时完善血常规、铁代谢等检查,由医生评估铁蛋白异常的原因。日常可适量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元素利用。重度贫血或合并其他疾病时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铁剂补充或病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