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耳痛、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耳道分泌物、发热等症状判断。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耳部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鼓膜穿刺、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
1、耳痛
中耳炎患者常出现耳部剧烈疼痛,疼痛可能呈搏动性或持续性,婴幼儿可能表现为频繁抓耳或哭闹。耳痛多由中耳腔内压力变化或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可能伴随鼓膜充血或穿孔。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疼痛更为明显,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慢性中耳炎可能需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分泌物排出。
2、听力下降
由于中耳积液或鼓膜活动受限,患者可能出现传导性听力减退,表现为听声音模糊或需要提高音量。渗出性中耳炎听力下降呈渐进性,可能伴耳鸣或耳内闭塞感。确诊需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治疗可选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改善咽鼓管功能,严重者需鼓膜置管术引流积液超过3个月未吸收时建议手术干预。
3、耳内闷胀感
耳部堵塞感是中耳积液的典型表现,患者常描述为耳内进水或压迫感,打哈欠或吞咽时可能出现气过水音。这种情况多与咽鼓管阻塞有关,可能继发于鼻炎或腺样体肥大。可尝试捏鼻鼓气法缓解症状,使用氯雷他定片控制过敏反应,合并鼻窦炎时需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
4、耳道分泌物
化脓性中耳炎可见黄色或带血性脓液从外耳道流出,分泌物可能有异味,干燥后形成痂皮。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分泌物量较大,需用硼酸冰片滴耳液清洁消毒。出现胆脂瘤时分泌物呈豆腐渣样,需通过颞骨CT检查明确,确诊后应尽早行乳突根治术防止并发症。
5、发热
急性中耳炎常伴随38℃以上发热,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与细菌毒素吸收或炎症反应相关。需监测体温变化,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退热。反复发热伴颈部僵硬需警惕颅内并发症,应立即就医进行腰椎穿刺等检查。病毒感染引起的中耳炎发热程度较轻,通常3-5天自行缓解。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炎症。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防止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儿童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防止渗出性中耳炎影响语言发育。游泳爱好者建议佩戴专业耳塞,感冒期间避免潜水或高空飞行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