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无强化灶是医学影像学描述术语,通常指CT或MRI检查中显示的局部组织密度低于周围正常组织且造影后未出现强化信号的异常区域。这类病灶可能由囊肿、陈旧性出血、脂肪沉积、部分良性肿瘤或早期缺血性病变等引起,需结合临床进一步评估。
影像检查中低密度无强化灶的常见成因包括生理性改变和病理性改变两类。生理性改变如肝囊肿、肾囊肿等囊性病变,囊内液体成分导致密度降低且无血供,造影后无强化。病理性改变如脑梗死后软化灶,局部脑组织坏死液化形成低密度区,因无活性细胞故不强化。部分良性肿瘤如脂肪瘤因其脂肪成分呈现均匀低密度,血管稀少而缺乏强化。某些炎症恢复期形成的纤维瘢痕组织也可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灶。此外,部分钙化灶在特定成像条件下可能呈现类似表现。
当发现低密度无强化灶时,需关注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与动态变化。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多为良性病变,如单纯性囊肿。伴有钙化或分隔的病灶需警惕囊腺瘤等潜在肿瘤性病变。随访中体积增大或密度改变的病灶需排除恶性肿瘤可能。特殊部位的病灶如胰腺低密度灶可能提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而肝脏病灶需鉴别血管瘤与转移瘤。多发性病灶需考虑系统性疾病的可能。
发现低密度无强化灶应完善增强扫描或多模态影像检查,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明确性质。日常需避免过度焦虑,但须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灶变化。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吸烟饮酒等可能刺激病灶发展的行为。若伴随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判断病灶性质或延误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