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衣原体感染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需通过药物治疗和产前监测进行干预。衣原体感染的影响主要有垂直传播风险、泌尿生殖道炎症、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结膜炎或肺炎、产后子宫内膜感染。
1、垂直传播风险:
衣原体可通过产道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结膜炎或肺炎。感染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分娩时需评估是否需剖宫产降低传播概率。
2、泌尿生殖道炎症:
妊娠期激素变化使宫颈黏膜更易受衣原体侵袭,引发尿道炎、宫颈炎等。孕妇可能出现尿频、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需通过核酸扩增检测确诊,妊娠期禁用多西环素,可选用阿莫西林或红霉素治疗。
3、绒毛膜羊膜炎:
上行感染可能诱发绒毛膜羊膜炎,表现为发热、宫缩痛、羊水异味等。该病症与胎膜早破密切相关,需住院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同时监测胎儿宫内状况。
4、新生儿感染:
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分娩的新生儿中,50%可能发生包涵体结膜炎,10%-20%发展为肺炎。新生儿结膜炎多在出生后5-14天出现脓性分泌物,需使用红霉素眼膏预防性治疗。
5、产后子宫内膜炎:
产褥期衣原体感染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持续恶露不尽等子宫内膜炎症。建议感染产妇在产后6周复查核酸,哺乳期可选用琥乙红霉素进行巩固治疗。
妊娠期发现衣原体感染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防止重复感染,治疗期间每日更换棉质内裤并用沸水消毒。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摄入,维持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力。所有性伴侣需同步治疗,治疗完成后3周需复查核酸确认转阴,孕晚期感染者分娩前需再次检测确保无病原体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