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直肠息肉可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粪便潜血试验等方式确诊。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直肠指检:
医生通过戴手套的手指伸入肛门触诊,可发现距肛缘7-8厘米以内的息肉。该方法简便快捷,能初步判断息肉位置、大小及质地。若触及柔软肿物伴蒂部活动,需警惕幼年性息肉可能。检查前需安抚患儿情绪,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2、结肠镜检查:
电子结肠镜能直观观察全结肠黏膜,准确发现息肉并评估数量。检查前需清洁肠道,儿童多采用全身麻醉。镜下可见息肉多呈红色球形,表面光滑或有糜烂。该检查可同步完成息肉摘除及止血操作,是诊断金标准。
3、病理活检:
通过内镜钳取或手术切除获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区分幼年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幼年性息肉镜下可见囊性扩张的腺体及炎性细胞浸润,腺瘤性息肉则显示上皮异型增生。病理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决定性意义。
4、影像学检查:
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肠腔内充盈缺损,适用于无法耐受内镜检查者。超声检查能评估息肉基底宽度及肠壁浸润深度。CT或MRI用于排查罕见的多发性息肉病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需评估全消化道情况。
5、粪便潜血试验:
通过化学或免疫法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适用于筛查无症状患儿。但结果易受饮食、痔疮等因素干扰,阳性者需进一步检查。反复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需警惕息肉表面糜烂或恶变可能。
确诊后应调整患儿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南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进行适量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术后患儿需定期复查结肠镜,监测息肉复发情况。家长应记录患儿便血频次及性状变化,出现持续腹痛、贫血等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