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可通过成分输血、造血生长因子治疗、抗感染治疗、祛铁治疗、心理支持等方式进行支持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通常由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基因突变、免疫调节异常、环境暴露、放化疗史等因素引起。
1、成分输血
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伴有明显贫血症状的患者,可改善组织缺氧。血小板输注用于预防或治疗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⁹/L时的出血风险。输注前需进行血型交叉配血,反复输血可能引起铁过载或同种免疫反应。
2、造血生长因子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适用于低危组贫血患者,可刺激残存正常造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患者,能提升中性粒细胞计数。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压及血栓风险,疗效不佳时需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
3、抗感染治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时需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真菌感染高风险者可预防性使用伏立康唑片。严重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同时加强口腔及肛周护理。
4、祛铁治疗
输血相关性铁过载患者需使用地拉罗司分散片、注射用去铁胺等铁螯合剂。血清铁蛋白超过1000μg/L时应启动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视力变化。联合维生素C可增强祛铁效果,但需控制每日剂量不超过200mg。
5、心理支持
疾病不确定感易引发焦虑抑郁,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加入病友互助组织有助于获得社会支持。家属应参与心理干预过程,医护人员需定期评估心理状态并提供个性化疏导方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蛋、西蓝花等。避免生冷食物降低感染风险,饭后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清洁口腔。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睡眠时抬高下肢减轻水肿。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出现发热或出血倾向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