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会传染,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炎,预防传染需做好眼部卫生管理、避免共用物品、规范治疗感染者、加强环境消毒四个关键措施。
1、眼部卫生管理
勤洗手是阻断传播的首要环节,接触眼睛前需用流动水及肥皂彻底清洁双手。避免用手揉搓眼睛,尤其儿童需家长监督纠正习惯。感染者需使用独立毛巾,每日煮沸消毒,不与家人混用脸盆等洗漱用品。外出时可佩戴防护眼镜减少病原体侵入。
2、避免共用物品
沙眼衣原体可在潮湿环境中存活,禁止共用眼妆用品、眼镜、枕头等个人物品。集体场所如学校需配备一次性纸巾替代公共毛巾。患者使用过的手机、键盘等高频接触物品需定期用酒精棉片消毒,家庭成员间避免密切面部接触。
3、规范治疗感染者
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红霉素眼膏、四环素眼膏等药物规范治疗。急性期患者应居家隔离,完成全程用药直至病原体检测转阴。孕妇及儿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喹诺酮类等禁忌药物。
4、加强环境消毒
患者居住环境需保持通风干燥,床单被套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玩具、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流行地区需开展社区筛查,对公共水源进行氯化处理。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现病例时应开展终末消毒,切断传播链。
沙眼流行区居民应每年接受眼部检查,出现眼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及时就医。日常饮食中补充维生素A可增强结膜抵抗力,推荐食用胡萝卜、动物肝脏等食物。集体生活时注意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教育儿童养成不揉眼、勤洗手的卫生习惯。患者治疗期间应暂停游泳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用过的棉签等医疗垃圾需密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