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能由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酗酒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房颤可通过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高血压
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左心房结构改变,诱发房颤。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伴随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血压。
2、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或反流会造成心房压力负荷增加,易引发房颤。常见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地高辛片、呋塞米片等药物,严重者需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
3、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过量会加速心率并影响心肌电活动,约15%甲亢患者会合并房颤。典型表现有多汗、体重下降、手抖。治疗需服用甲巯咪唑片控制甲亢,房颤症状明显者可短期应用盐酸普萘洛尔片。
4、心肌病
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导致的心肌纤维化是房颤常见病因,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水肿、端坐呼吸。治疗包括盐酸胺碘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部分患者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或进行心肌切除术。
5、酗酒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节假日大量饮酒可能诱发"假日心脏综合征"。戒酒是根本措施,急性发作时可静脉注射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并补充B族维生素。
房颤患者应每日监测脉搏,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建议每周食用深海鱼2-3次补充ω-3脂肪酸,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随身携带抗凝治疗知情卡,出现持续胸痛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