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移植后肿块通常1-3个月可逐渐消退,消肿方法包括术后护理、物理干预及药物辅助。
术后早期1-2周内肿胀最为明显,此时需严格遵循医嘱穿戴塑身衣,帮助压迫止血并促进脂肪组织贴合。每日冷敷15-20分钟可减轻局部充血,但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保持术区清洁干燥,避免挤压或按摩,防止脂肪移位。饮食上限制钠盐摄入,多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有助于组织修复。适度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剧烈运动。
术后2-4周进入纤维组织增生期,可改用热敷加速代谢,温度控制在40℃以下避免烫伤。遵医嘱使用消脱止片、迈之灵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或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软化硬结。若出现持续红肿热痛,需排除感染可能,必要时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炎症。睡眠时垫高术区15-20厘米,利用重力减轻水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2小时活动一次预防淋巴淤积。
术后1-3个月为脂肪稳定期,多数硬块会自然软化吸收。可配合低频超声波治疗促进脂肪细胞存活,每周2-3次,每次10分钟。按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采用轻柔画圈手法,避开移植核心区域。补充维生素E胶囊和锌制剂有助于创伤修复。若3个月后仍有明显硬结,需就医评估是否需穿刺抽吸或药物注射处理。期间避免暴晒、桑拿等高温环境,防止脂肪液化。
术后需持续穿戴塑身衣1-3个月,前4周全天佩戴,之后改为日间穿戴。选择透气性好的医用级弹力服,每8小时调整松紧度避免勒痕。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脂肪存活情况,出现异常发热或剧痛立即就医。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加速代谢废物排出,限制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术后6个月内避免减肥或剧烈体重波动,以防脂肪吸收不均影响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