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失眠可通过调整作息、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失眠可能与褪黑素分泌减少、慢性疾病、心理压力等有关,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1、调整作息
建立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失眠。建议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避免白天长时间午睡,午休控制在30分钟以内。睡前1-2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强光刺激。保持卧室环境安静、黑暗、温度适宜,选择舒适的寝具。适当增加白天活动量,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但睡前3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
2、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人失眠具有较好效果。通过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减少对失眠的过度关注和焦虑。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可缓解紧张情绪。家人应给予情感支持,帮助老人排解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指导,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
3、药物治疗
严重失眠可遵医嘱使用药物,但需谨慎选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型失眠。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片短期使用可改善入睡困难,但长期服用可能产生依赖性。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如右佐匹克隆片副作用相对较少。中成药如乌灵胶囊对轻中度失眠有一定疗效。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老年人失眠治疗需综合施策,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日常可适量食用小米、香蕉、温牛奶等助眠食物,避免睡前饮用咖啡、浓茶。保持适度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有助于调节情绪。若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帕金森病、抑郁症等潜在疾病。治疗期间家属应密切观察老人用药反应和睡眠改善情况,定期复诊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