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PRK、LASIK有哪些区别

发布于 2025/07/05 10:00

RK、PRK、LASIK是三种不同的近视矫正手术方式,主要区别在于手术原理、适用人群及恢复周期。RK通过放射状角膜切开改变屈光度,PRK直接激光切削角膜表层,LASIK则需制作角膜瓣后激光切削基质层。具体选择需结合角膜厚度、屈光度及用眼需求评估。

1、RK手术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通过非穿透性放射状切口改变角膜曲率,适用于中低度近视且角膜较厚者。手术器械直接切割角膜前弹力层,术后可能出现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并发症概率较高。恢复期需1-3个月,视力稳定较慢,目前逐渐被激光手术替代。

2、PRK手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通过激光直接去除角膜上皮层和部分基质层,适合角膜偏薄或存在轻度角膜病变者。术后需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3-5天,疼痛感明显且恢复期达1-2周。长期稳定性较好,但存在角膜混浊风险,需严格防晒避光。

3、LASIK手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需先用板层刀或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再激光切削暴露的基质层。术后24小时即可恢复视力,适合100-1200度近视且角膜厚度足够者。可能引发干眼症或瓣移位,剧烈运动需谨慎。术中保留角膜上皮层,疼痛感较轻。

4、适用人群差异

RK适用于角膜较厚的300-600度近视;PRK针对角膜薄或表面不规则者,可矫正50-600度;LASIK要求角膜中央厚度大于500微米,矫正范围最广。运动员、军人等高风险职业更倾向选择PRK以避免瓣相关并发症。

5、技术安全性

LASIK因保留上皮层感染风险最低,但角膜瓣并发症不可逆;PRK无瓣相关风险但术后护理复杂;RK因手工操作精度差已较少使用。三者均需术前排除圆锥角膜,术后需定期复查角膜地形图监测稳定性。

近视矫正术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避免揉眼及游泳1个月。PRK患者应持续使用人工泪液6个月以上,LASIK术后需防外力撞击角膜瓣。三种术式均可能残留轻微眩光或干眼症状,高度近视者需警惕视网膜病变风险,建议每年进行眼底检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