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一年半后走路仍有疼痛可能与康复训练不足、创伤性关节炎或骨折愈合不良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脚踝骨折后疼痛持续较长时间常见于康复训练不足的情况。骨折愈合后关节周围软组织可能出现粘连,肌肉力量下降,导致活动时局部受力不均引发疼痛。早期康复阶段未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会使关节活动度恢复不完全,步行时踝关节稳定性不足。这种情况可通过物理治疗改善,如超声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关节松动术缓解软组织粘连,配合渐进性肌力训练增强踝周肌肉力量。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使用弹性绷带提供外部支撑,选择软底减震鞋减少关节冲击。
创伤性关节炎是另一常见原因,多因骨折时关节面损伤或后期负重过早导致软骨磨损。疼痛特点为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可能伴随关节肿胀和晨僵感。影像学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或骨赘形成。治疗需结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润滑关节,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严重时需关节镜清理术。日常应注意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游泳等非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骨折愈合不良如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也会导致慢性疼痛,需通过CT三维重建评估骨痂生长情况,必要时行截骨矫形手术重新固定。
出现持续性疼痛需排查是否存在距骨坏死、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这些情况疼痛程度较重且可能伴随夜间痛。核磁共振能早期发现骨组织血供异常,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有助于鉴别感染病灶。治疗上距骨坏死早期可采用高压氧治疗改善缺氧状态,晚期需行踝关节融合术;慢性骨髓炎则需要病灶清除联合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长期治疗。康复期间应定期复查影像学,避免剧烈运动造成二次损伤,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代谢,疼痛急性发作时可局部冰敷15分钟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