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手术适应症主要有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塌陷、跟骨高度丢失、跟骨宽度增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等。手术目的是恢复跟骨解剖结构,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1、骨折移位明显
跟骨骨折后出现明显移位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骨折块移位超过3毫米可能导致跟骨畸形愈合,影响足部生物力学功能。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足跟剧烈疼痛、无法承重行走。手术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使用跟骨钢板或螺钉固定骨折块。术后需配合早期非负重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
2、关节面塌陷
涉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出现关节面塌陷是明确手术指征。关节面台阶超过2毫米会显著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概率。患者除局部肿胀压痛外,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手术需通过植骨支撑恢复关节面平整,配合锁定钢板固定。术后6-8周内禁止完全负重,需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
3、跟骨高度丢失
跟骨骨折导致跟骨高度丢失超过1厘米时建议手术干预。高度丢失会改变足弓力学结构,引发步态异常和慢性疼痛。典型表现为足跟外观变短、跟腱相对延长。手术需通过牵引复位恢复跟骨高度,必要时采用结构性植骨。术后需穿戴步行靴8-12周,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
4、跟骨宽度增加
跟骨骨折后宽度增加超过1厘米属于手术适应症。增宽的跟骨可能导致腓骨肌腱撞击和鞋履穿戴困难。查体可见足跟部明显增宽、外踝下方压痛。手术需复位外侧壁骨折块,必要时行外侧壁减压。术后早期需冰敷减轻肿胀,6周内避免主动内翻动作。
5、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跟骨骨折需急诊手术探查。骨折块可能压迫胫神经或胫后血管,表现为足底感觉异常或末梢循环障碍。手术需解除神经血管压迫,同时稳定骨折端。术后需密切观察足部血运和感觉变化,配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这类患者康复周期较长,通常需要3-6个月功能锻炼。
跟骨骨折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至拆线。康复期建议穿戴气垫鞋减轻足跟压力,避免跳跃和剧烈跑动。饮食上增加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肉、豆制品等,促进骨折愈合。术后6周、12周需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进度调整康复方案。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复诊,排除内固定失效或创伤性关节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