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引起贫血的原因主要有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慢性疾病、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病理状态。
1、缺铁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常见于挑食者、素食人群、胃肠手术后患者。典型表现为乏力、指甲脆裂、异食癖。可通过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纠正,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饮食。
2、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红细胞DNA合成,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长期饮酒、胃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患者易出现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叶酸缺乏多见于孕妇、酗酒者。需补充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配合摄入动物内脏、深绿色蔬菜等食物。
3、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疾病会干扰铁代谢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引起慢性病性贫血。特征为血清铁降低但铁蛋白正常或升高。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贫血。
4、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网织红细胞增高。轻症无须治疗,重症需输血或脾切除,遗传咨询尤为重要。
5、骨髓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干细胞疾病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接触苯类化学物质、放射线照射后,需通过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药物刺激造血,严重者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防贫血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瘦肉、血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长期乏力、头晕者应及时检查血常规,明确贫血类型后针对性治疗。备孕女性应提前补充叶酸,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过度节食和偏食,烹饪时使用铁锅有助于增加铁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