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脊柱侧凸症可分为先天性、神经肌肉型、综合征型、退行性和特发性五类。先天性脊柱侧凸由椎体发育异常引起;神经肌肉型与脑瘫等疾病相关;综合征型伴随马凡综合征等遗传病;退行性多见于中老年椎间盘退化;特发性则病因不明,常见于青少年。
1、先天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源于胚胎期椎体形成障碍或分节异常,可能伴随半椎体、椎弓融合等结构畸形。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躯干不对称、肩胛骨突出等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压迫心肺。需通过X线、MRI评估畸形程度,严重者需行半椎体切除术或生长棒固定术矫正。
2、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继发于脑瘫、脊髓性肌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因肌肉张力失衡导致脊柱力学结构破坏。典型表现为快速进展的C型弯曲,常合并骨盆倾斜。治疗需优先控制原发病,配合支具矫形,严重侧弯需行后路脊柱融合术。
3、综合征型脊柱侧凸
综合征型脊柱侧凸与马凡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等遗传性疾病相关,多表现为多系统受累。马凡综合征患者因结缔组织缺陷可出现韧带松弛和椎体旋转,需定期监测主动脉和眼部情况。治疗需多学科协作,结合基因检测制定个体化方案。
4、退行性脊柱侧凸
退行性脊柱侧凸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与椎间盘脱水、小关节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有关。患者常主诉慢性腰痛伴间歇性跛行,可能合并椎管狭窄。轻中度可通过核心肌群训练缓解,重度需行减压融合术,同时纠正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
5、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占青少年脊柱侧凸的80%,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激素水平、生物力学因素相关。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婴儿型、儿童型和青少年型,Cobb角超过40度需考虑手术矫正。早期筛查可通过Adam前屈试验发现肋骨隆起等体征。
脊柱侧凸患者应避免单侧负重运动,选择游泳等对称性锻炼。日常保持正确坐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青少年患者需每6个月复查脊柱全长X线监测进展,成年患者出现新发疼痛或神经症状应及时就诊。营养方面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维持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