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和胃膜脱垂是否严重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可控的胃肠疾病,但少数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慢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胆汁反流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饱胀感或反酸。早期通过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规律服药可有效控制症状,常用药物包括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枸橼酸铋钾颗粒。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胃溃疡或萎缩性胃炎,增加癌变风险。
胃膜脱垂指胃黏膜松弛脱入十二指肠,轻度脱垂可能仅表现为间歇性上腹不适,严重时会导致幽门梗阻或黏膜缺血坏死。多数患者可通过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凝胶)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缓解,但反复出血或完全梗阻者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修复。该病可能诱发胃扭转或穿孔等急症,需密切监测。
两类疾病患者均应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酒,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建议定期进行胃镜复查,若出现呕血、黑便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合并贫血或营养不良时需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日常可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