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伤口脂肪液化主要表现为切口渗液、局部红肿、疼痛、皮下波动感以及发热等症状。脂肪液化是剖腹产后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表现,可能与肥胖、缝合技术、局部血供不足等因素有关。
1、切口渗液
脂肪液化最典型的症状是切口处持续渗出淡黄色或清亮油性液体,液体无臭味,与感染性渗液不同。渗液量可多可少,常浸湿敷料。渗液中含有脂肪颗粒,触摸时有油腻感。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术后5-10天,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医生可能会进行伤口引流、清创等处理。
2、局部红肿
伤口周围皮肤会出现发红、肿胀,范围可能逐渐扩大。红肿区域按压时有疼痛感,皮肤温度可能略高于周围正常皮肤。红肿程度与脂肪液化范围相关,严重时可影响整个切口区域。这种情况需要加强伤口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3、疼痛不适
患者会感到切口处持续性胀痛或刺痛,疼痛程度多为轻度至中度。疼痛在活动或触碰时加重,可能影响日常活动。疼痛同时可能伴有伤口处紧绷感或异物感。疼痛通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缓解,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皮下波动感
触摸伤口周围皮下组织时可感到明显的波动感,提示皮下有液体积聚。波动感范围与脂肪坏死区域相关,严重时可触及较大范围的液性区域。这种情况通常需要进行超声检查确认积液范围,可能需要穿刺抽吸或放置引流管。
5、发热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发热多由局部炎症反应引起,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需警惕继发可能。发热时可使用物理降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
剖腹产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张力增加。饮食上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瘦肉、鸡蛋、牛奶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同时要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伤口渗液增多、疼痛加重或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复查,避免自行处理伤口,防止继发感染。术后2周内应避免提重物和过度活动,遵医嘱定期换药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