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肾性骨病、贫血、电解质紊乱四个主要危害性较大的并发症。慢性肾衰竭是肾功能进行性丧失的病理状态,随着病情进展,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及内环境失衡可导致多系统损害。
1、心血管疾病
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发持续性高血压。尿毒症毒素蓄积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促、下肢水肿等症状,需定期监测血压和心功能。
2、肾性骨病
肾脏功能减退影响维生素D活化和钙磷代谢,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紊乱引发骨矿化障碍,表现为骨痛、骨折风险增加。长期高磷血症可能诱发血管钙化,需通过限制高磷饮食、使用碳酸镧等磷结合剂控制血磷水平,必要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
3、贫血
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是贫血的核心机制,同时尿毒症毒素会缩短红细胞寿命。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治疗需结合铁代谢指标,在铁储备充足前提下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严重贫血可考虑静脉补铁。
4、电解质紊乱
肾功能丧失导致钾、酸排泄障碍,可能出现威胁生命的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可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需紧急处理。代谢性酸中毒会加速蛋白质分解和骨盐溶解,需通过碳酸氢钠纠正。限制高钾食物摄入是预防关键。
慢性肾衰竭患者需严格遵循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蛋白质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为主。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压、血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注意预防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