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发布于 2025/07/05 17:5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以肠壁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严重肠道疾病,多见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主要由肠道缺血、感染、喂养不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腹胀、呕吐、血便等。该病起病急骤,需及时干预以避免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

1、病因机制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肠道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早产儿肠道屏障功能薄弱,喂养不耐受时易导致肠黏膜损伤。细菌过度繁殖可引发局部感染,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加重组织坏死。部分病例与先天性心脏病、缺氧窒息等基础疾病相关。

2、高危因素

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风险最高。配方奶喂养、快速增加奶量、高渗喂养等不当喂养方式可能诱发疾病。围产期窒息、红细胞增多症、动脉导管未闭等病理状态会减少肠道血流灌注。

3、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喂养困难、胃潴留和轻度腹胀,进展期出现胆汁性呕吐、肉眼血便及腹部皮肤红肿。严重者出现呼吸暂停、体温不稳定等全身症状。腹部X线可见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等特征性改变。

4、诊断方法

除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等炎症指标变化。腹部超声能早期发现肠壁增厚或游离气体。需与先天性巨结肠、肠旋转不良等疾病鉴别,必要时行腹腔穿刺明确腹腔感染。

5、治疗原则

立即禁食并胃肠减压是基础措施,静脉营养支持维持代谢需求。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发生肠穿孔或肠坏死时需行肠造瘘术,术后需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重视母乳喂养优势,采用渐进式喂养方案。住院期间定期监测腹部体征,对高危患儿可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出院后家长需观察排便性状,避免过度喂养,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指标。出现拒奶、腹胀等情况应立即返院评估。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