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后出疹子可能是幼儿急疹的表现,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需注意观察皮疹形态、避免抓挠、保持皮肤清洁、监测体温变化、补充水分。幼儿急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热3-5天后出现玫瑰色斑丘疹,疹出热退是典型特征。
1、观察皮疹形态
玫瑰疹多从躯干向四肢扩散,直径2-5毫米,压之褪色,无脓疱或水疱。若出现紫癜样出血点、疱疹或大面积脱屑,可能提示川崎病、水痘或猩红热等疾病。家长需记录皮疹出现时间、分布范围及演变过程,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
2、避免抓挠
剪短宝宝指甲防止抓伤,可穿棉质连体衣减少摩擦。瘙痒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抹,禁用含激素药膏。若皮疹被抓破,可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3、保持皮肤清洁
用温水轻柔擦洗,禁用肥皂或沐浴露刺激皮肤。洗澡后轻拍吸干水分,保持会阴、腋窝等皱褶部位干燥。选择无荧光剂棉质衣物,每日更换消毒,避免使用化纤材质加重皮肤不适。
4、监测体温变化
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若持续超过38.5℃或伴有嗜睡、抽搐需及时就医。退热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退热贴敷额或温水擦浴。需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布洛芬混悬液,两种药物间隔至少4小时。
5、补充水分
发热期少量多次喂母乳、配方奶或口服补液盐,每日尿量应达6-8次。恢复期可添加苹果泥、米汤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强迫进食,若出现拒食超过12小时或尿量减少,需警惕脱水风险。
患儿应单独使用毛巾餐具,室内保持22-24℃适宜温度。皮疹消退后1周内避免接种疫苗,2周内减少户外活动。若出现眼结膜充血、手掌脚底红肿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伴随症状,需排除川崎病可能。母乳喂养母亲需忌食海鲜等易致敏食物,人工喂养可暂时改用适度水解蛋白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