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检上皮细胞少通常指尿液或分泌物显微镜检查中上皮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采样误差、生理性脱落减少或病理状态。上皮细胞减少主要与{采样方法不当}、{尿液稀释}、{激素水平变化}、{泌尿系统萎缩性病变}、{长期导尿管使用}等因素有关。
1、采样方法不当
留取标本时未采集到足够脱落上皮细胞可能导致假性减少。女性应避开月经期,清洁外阴后留取中段尿;男性需翻起包皮清洗龟头。采样容器需无菌干燥,避免消毒剂污染。若标本量不足或污染需重新采集。
2、尿液稀释
大量饮水后尿液渗透压降低,上皮细胞在低渗环境中易溶解破裂。晨起首次尿浓度最高,适合作为检测标本。检查前12小时避免过量饮水,但无须刻意禁水以防脱水影响肾功能评估。
3、激素水平变化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下降会导致尿路上皮萎缩脱落减少。产后、哺乳期也可能出现类似变化。这类生理性改变通常伴随阴道干燥、尿频等症状,可通过局部雌激素软膏改善。
4、泌尿系统萎缩性病变
慢性间质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等疾病会导致黏膜层变薄,上皮细胞更新减缓。这类患者常伴有排尿疼痛、膀胱容量减少,需膀胱镜确诊。治疗可选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或口服戊聚糖多硫酸钠。
5、长期导尿管使用
导尿管持续摩擦使膀胱黏膜机械性损伤,最终形成鳞状上皮化生区域脱落细胞减少。此类患者需定期更换导尿管,使用硅胶材质减少刺激,必要时用盐酸奥昔布宁缓解膀胱痉挛。
发现上皮细胞减少时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若无排尿异常多为生理现象。日常应注意会阴清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尿液浓缩,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每2-4周更换一次。如伴随血尿、尿痛等症状建议复查尿常规并完善泌尿系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