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牙龈上有白色包块可能由马牙、上皮珠、萌出性囊肿、口腔念珠菌感染或牙龈脓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观察护理、局部清洁、抗真菌治疗或就医处理等方式干预。
1、马牙
新生儿期常见马牙,是牙板上皮残余形成的角化上皮珠,表现为牙龈上米粒大小白色硬结。马牙属于生理现象,无须特殊处理,通常2-3周自行脱落。家长需避免用针挑破或用力擦拭,防止损伤口腔黏膜引发感染。哺乳后可用无菌纱布蘸温水轻柔清洁口腔。
2、上皮珠
上皮细胞堆积形成的白色小囊肿,多位于牙龈或硬腭中线处,触之柔软无痛。可能与胎儿发育过程中上皮组织残留有关,多数在出生后1个月内自然吸收。家长应注意观察包块变化,若持续增大或影响哺乳,可就医进行无菌穿刺处理。
3、萌出性囊肿
乳牙萌出前牙龈局部出现的蓝白色囊性肿物,内含组织液或少量血液。通常因牙齿突破牙龈时压迫毛细血管导致,多数在牙齿萌出后自行消退。若囊肿较大影响进食,医生可能建议局部消毒后切开引流,或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
4、口腔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表现为牙龈、颊黏膜等部位白色乳凝块样斑膜,强行擦拭后可见充血创面。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婴儿。需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哺乳用具应煮沸消毒,母亲乳头需同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
5、牙龈脓肿
细菌感染导致的化脓性炎症,包块呈黄白色伴红肿热痛,可能伴随发热。多因口腔卫生不良或黏膜损伤后继发感染,需就医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并配合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治疗。家长应避免挤压脓肿,哺乳后可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口腔。
日常需保持婴儿口腔清洁,哺乳后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定期消毒奶瓶等用具。避免用手指或粗糙布巾擦拭口腔黏膜。若白色包块持续增大、伴随拒食哭闹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儿科或口腔科,明确诊断后规范处理。未经医生指导切勿自行使用药物或器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