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可能会造成肠粘膜出血,通常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急性肠炎引发的危害主要有肠粘膜损伤、电解质紊乱、脱水、继发感染、慢性肠炎风险增加等。
1、肠粘膜损伤
急性肠炎发作时,肠道病原体或毒素可直接破坏肠粘膜屏障,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常见于细菌性痢疾、诺如病毒感染等,患者可能出现血便或黏液血便。需通过粪便常规、肠镜等检查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盐酸小檗碱片、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同时禁食刺激性食物。
2、电解质紊乱
频繁呕吐腹泻会导致钠、钾等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低钾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嗜睡。需口服补液盐Ⅲ纠正,严重时需静脉补液治疗,同时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3、脱水
体液丢失超过体重的5%时可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婴幼儿前囟凹陷是典型体征。轻度脱水可通过增加饮水改善,中重度脱水需医疗干预。建议腹泻期间每2小时补充100-200ml口服补液溶液,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腹泻。
4、继发感染
肠粘膜破损后可能引发细菌入血导致败血症,或诱发腹腔脓肿等局部感染。高风险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者、老年患者,需警惕持续高热、腹痛加剧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
5、慢性肠炎风险
反复急性发作可能损伤肠道修复机制,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疾病发病概率。既往有3次以上急性肠炎病史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日常需避免生冷食物刺激,可适量补充酪酸梭菌活菌散调节菌群。
急性肠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蒸苹果等低渣食物,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材。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蛋羹等。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腹泻期间每24小时体重下降超过3%或出现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建议记录每日排便次数与性状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