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高发人群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感染者、长期酗酒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人群以及肝硬化患者。肝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区疼痛、消瘦、黄疸等表现,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
1、病毒性肝炎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炎病毒持续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纤维化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可能恶变为肝癌。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肝脏弹性检测评估纤维化程度。
2、长期酗酒者
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毒害肝细胞,每日饮酒超过40克酒精持续5年以上,可能引发酒精性脂肪肝、肝炎和肝硬化。戒酒是首要措施,同时需补充B族维生素,严重者需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物,并监测门静脉高压情况。
3、脂肪肝进展人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随代谢综合征时,肝内脂肪沉积可诱发炎症反应,部分患者会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是关键,可配合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药物干预,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管理血糖。
4、肝癌家族史者
直系亲属有肝癌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或共同生活环境有关。这类人群应从35岁起每6个月进行肝脏检查,避免肝炎病毒感染,出现不明原因乏力、腹胀时需及时排查。
5、黄曲霉毒素暴露者
长期食用霉变玉米、花生等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显著增加肝癌风险。毒素可诱发TP53基因突变,日常需注意粮食干燥储存,发生霉变坚决丢弃,已接触者可通过检测尿中黄曲霉毒素代谢物评估暴露量。
6、肝硬化患者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都是肝癌前病变,每年有3%-5%的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癌。除病因治疗外,需每3-6个月进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监测,发现小于3厘米的结节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肝癌预防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接种乙肝疫苗、规范治疗肝病基础疾病、避免食用霉变食物、控制体重及戒酒。高危人群应建立定期随访计划,通过肝脏超声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实现早筛,发现可疑病灶时可进一步行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日常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右季肋区隐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