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2椎体楔形变与T12椎体变扁的主要区别在于椎体形态改变的特征和常见病因。T12椎体楔形变通常表现为椎体前缘高度降低、后缘相对正常,形成楔形结构;T12椎体变扁则是椎体整体高度均匀压缩,上下终板平行塌陷。两者可能由骨质疏松、外伤或肿瘤等不同原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T12椎体楔形变多见于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前柱承受压力时,前缘骨小梁断裂导致前低后高的楔形改变,常见于屈曲型外伤或病理性骨折。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但脊髓损伤概率较低。影像学可见椎体前缘高度丢失超过15%,椎体后壁通常完整,椎管内占位少见。治疗需根据骨折稳定性选择卧床休息、支具固定或椎体成形术。
T12椎体变扁更多提示椎体均匀性压缩,可能与转移性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相关。肿瘤细胞浸润导致整个椎体骨质破坏,上下终板同时塌陷,严重时可呈扁平椎改变。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夜间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MRI检查可见椎体内异常信号或软组织肿块。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放放疗、化疗,合并神经压迫时需手术减压。与楔形变相比,变扁型改变更易累及椎弓根和椎管,神经损伤风险更高。
无论出现T12椎体楔形变还是变扁,均建议尽早就医完善骨密度、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负重和剧烈运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但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随访影像学评估椎体稳定性,预防进行性塌陷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