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虫病有什么症状,怎样治疗

发布于 2025/07/06 16:11

血虫病一般是指血吸虫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血吸虫病可通过吡喹酮片、青蒿琥酯片等药物治疗,严重时需手术干预。血吸虫病主要由血吸虫感染引起,接触疫水是主要传播途径。

1、早期症状

血吸虫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皮肤接触疫水处出现红色丘疹或瘙痒,称为尾蚴性皮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此时粪便检查可能尚未发现虫卵,但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升高。建议接触疫水后出现此类症状者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

2、急性期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多在感染后2-6周出现,体温可超过39摄氏度,伴有畏寒、多汗。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脓血便,体检可见肝区压痛、肝脾轻度肿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部浸润影。此阶段粪便中可检出虫卵,需立即进行病原治疗。

3、慢性期症状

慢性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腹泻、腹痛,粪便中带血或黏液。长期感染者可能出现肝纤维化,表现为肝左叶肿大、质硬,脾脏进行性增大。部分患者因门静脉高压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增厚、息肉形成,病理检查可发现虫卵沉积导致的肉芽肿。

4、晚期症状

晚期血吸虫病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黄疸、腹水、脾功能亢进等门脉高压表现。儿童期反复感染可能导致侏儒症,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泌尿系统血吸虫病可出现血尿、尿频、尿痛,严重者发生膀胱纤维化或输尿管狭窄。此类患者需进行肝功能评估和影像学检查明确器官损害程度。

5、异位损害症状

血吸虫卵经血流播散可引发异位损害,脑部受累时出现头痛、癫痫或局灶性神经体征。肺部病变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表现为活动后气促。脊髓受累可引起截瘫,妇科检查可能发现输卵管或卵巢血吸虫性肉芽肿。异位损害需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确诊。

预防血吸虫病应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时穿戴防护装备。流行区居民应定期进行粪便检查,确诊后规范使用吡喹酮片等药物。治疗期间注意补充营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避免饮酒加重肝脏负担。康复后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及超声,观察是否有纤维化进展。疫区水域应加强灭螺措施,粪便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