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喂养、感染预防、定期随访、生长发育监测和家庭护理等6个事项。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需通过科学护理降低并发症风险。
1、保暖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维持恒定体温能力差。出生后应立即擦干身体,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室温需维持在26-28摄氏度。可采用袋鼠式护理,将婴儿裸露皮肤紧贴母亲胸口,利用母体温度保暖。避免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监测腋温保持在36.5-37.3摄氏度之间,体温过低易引发硬肿症。
2、喂养
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弱,首选母乳喂养,母乳含抗体和营养素更易消化。吸吮力不足时可使用滴管或鼻胃管喂养,每2-3小时少量多次。体重低于1800克需添加母乳强化剂,补充蛋白质和矿物质。喂养后竖抱拍嗝15分钟,观察有无吐奶或腹胀。记录每日摄入量,确保体重每日增长10-30克。
3、感染预防
早产儿免疫系统缺陷,接触婴儿前需严格洗手消毒。奶瓶、衣物需高温消毒,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脐部护理用75%酒精每日消毒2次至脱落。皮肤皱褶处保持干燥,出现红疹或脓点及时就医。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接种疫苗前需评估矫正月龄。
4、定期随访
出院后1周内需首次随访,矫正月龄6个月内每2周复查1次。随访内容包括体重、头围测量,神经行为评估,听力视力筛查。定期检测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评估贫血和代谢状况。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从矫正月龄4周开始,每2周1次直至血管发育成熟。
5、生长发育监测
使用矫正月龄至2岁评估发育里程碑,记录抬头、翻身、独坐等大运动进展。语言发育延迟需排除听力障碍,进行早期干预训练。定期检测骨密度,补充维生素D800IU/日预防佝偻病。早产儿脑瘫风险较高,异常姿势或肌张力改变需及时康复治疗。
6、家庭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声光刺激。睡眠时采用仰卧位,婴儿床不放柔软物品。父母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窒息急救方法。建立规律作息,记录喂养、睡眠、排便情况。母亲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避免产后抑郁影响育儿质量。
早产儿家庭需准备电子体温计、消毒设备和体重秤等护理工具。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肤色变化和活动力,出现呼吸暂停、呻吟或皮肤青紫立即就医。矫正月龄12个月前避免添加固体食物,按医嘱补充铁剂和复合维生素。定期进行发育商测试,早期发现异常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