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骨质疏松需采用药物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及康复训练综合治疗,核心措施包括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跌倒预防及负重运动。
1、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折风险。降钙素鼻喷剂适用于伴有骨痛的患者,能缓解症状并减少椎体骨折。使用这类药物需监测肾功能和颌骨健康状况,长期用药者须防范非典型股骨骨折等罕见不良反应。
2、促骨形成药物
特立帕肽注射液通过模拟甲状旁腺激素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适用于极高骨折风险者。罗莫珠单抗注射液可双向调节骨代谢,显著提升椎体和髋部骨密度。此类药物需严格遵循疗程限制,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及骨转换标志物。
3、基础营养素补充
碳酸钙D3片每日提供元素钙600mg与维生素D3125IU,需随餐服用以提高吸收率。骨化三醇胶丸适用于维生素D缺乏者,可促进肠钙吸收。补充期间需定期检测血钙、尿钙及25羟维生素D水平,避免过量导致高钙血症。
4、物理康复训练
渐进式抗阻运动如弹力带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为宜。负重运动包括快走、太极拳等,能刺激骨形成并改善平衡能力。所有训练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弯腰、扭转等易引发骨折的危险动作。
5、环境风险控制
居家环境需移除地毯、门槛等绊倒隐患,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夜间照明应保证通道明亮,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外出时选择防滑鞋具,避免在雨雪天气单独活动,随身携带应急呼叫设备。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每日保证800-1000mg钙摄入与600-800IU维生素D补充,戒烟限酒并控制咖啡因摄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跌倒风险评估,合并慢性疾病者需协调多学科诊疗。急性骨折时及时启动骨科干预,术后继续强化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防二次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