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狭窄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椎动脉狭窄通常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平衡障碍等症状。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因素相关。血管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会导致管腔逐渐狭窄,血流减少可能引发后循环缺血。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眩晕、黑矇,严重时可伴随恶心呕吐。确诊需结合颈部血管超声或CTA检查,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控制斑块进展,必要时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2、颈椎退行性病变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改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尤其在头部旋转时加重狭窄程度。这类机械性压迫多表现为体位性头晕,常与颈部活动相关,可能伴有上肢麻木。颈椎MRI能明确压迫部位,初期可通过颈椎牵引、甲钴胺片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若存在严重压迫需考虑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椎动脉狭窄患者应避免突然转头动作,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进程。适当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头部摆动。若出现持续头晕或跌倒发作,应及时复查血管影像评估狭窄程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