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通过限制液体摄入、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血液净化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症状通常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梗阻、药物毒性、严重感染等原因引起。
1、限制液体摄入
少尿期需严格计算24小时出入量,液体摄入量应为前一日尿量加异常丢失量。避免过量饮水导致水肿或心力衰竭,可使用量杯精确记录饮水量。家长需每日监测患儿体重变化,体重增长不超过0.5%提示液体控制合理。同时观察眼睑及下肢有无水肿,出现呼吸急促需警惕肺水肿。
2、调整饮食
给予低钾、低磷、优质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选择鸡蛋羹、冬瓜等低钾食物,避免香蕉、土豆等高钾食材。必要时采用麦淀粉替代部分谷物减少氮质产物。家长需将食物制成糊状或流质,分5-6次少量喂食,呕吐患儿可尝试餐前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改善症状。
3、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呋塞米注射液利尿,必要时联用多巴胺注射液改善肾血管痉挛。高钾血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拮抗心肌毒性,配合胰岛素葡萄糖溶液促进钾离子内移。代谢性酸中毒需缓慢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期间密切监测血气分析。禁止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
4、血液净化治疗
持续少尿超过48小时或血钾超过6mmol/L时,需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婴幼儿可选择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模式,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减少出血风险。治疗期间家长需配合固定患儿肢体,每2小时监测血压及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同时注意保暖,预防低体温症发生。
5、手术治疗
肾后性梗阻患儿需紧急解除尿路梗阻,膀胱镜下留置双J管或行肾造瘘术。先天性尿路畸形如后尿道瓣膜需行经尿道电切术,术后留置导尿管7-10天。家长需每日记录尿量及颜色,出现血尿或尿量骤减时立即报告医生。所有操作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前6小时禁食禁水。
患儿卧床期间家长需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尿路感染。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饮食过渡阶段先增加碳水化合物比例,肾功能稳定后再缓慢提升蛋白摄入。出院后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按医嘱定期肾内科随访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