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源性感染、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骨髓炎是骨骼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发热、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骨质破坏和功能障碍。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可通过开放性伤口直接侵入骨骼。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也可能引起感染。感染后会出现局部剧烈疼痛、皮肤发红发热,可能伴有寒战高热。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2、外伤
开放性骨折、深部刺伤或手术后伤口感染都可能引发骨髓炎。创伤导致骨骼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细菌容易侵入骨髓腔。患者会有持续加重的局部疼痛,伤口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治疗包括彻底清创、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行死骨切除术。
3、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肺炎、中耳炎等,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成人多见于脊柱。起病急骤,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等强效抗生素,疗程较长。
4、邻近组织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牙周脓肿等邻近部位的感染可直接蔓延至骨骼。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继发的骨髓炎较为常见。表现为原发灶周围骨质疼痛、肿胀。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严重者需引流。
5、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更易发生骨髓炎。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需加强营养支持,使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广谱抗生素,同时治疗基础疾病。
预防骨髓炎需注意伤口清洁消毒,及时治疗身体各部位感染,控制慢性疾病。出现不明原因骨痛、发热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骨骼负担。治疗期间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骨骼修复,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定期复查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