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生低血糖可能由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过量、饮食不规律、运动过度、肝肾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病变等原因引起。低血糖通常表现为心悸、出汗、头晕、饥饿感、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干预。
1.药物过量
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格列美脲片、格列齐特缓释片)时,若剂量调整不当或未监测血糖,可能导致血糖骤降。患者可能出现手抖、乏力等症状,需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并复查血糖。长期反复低血糖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2.饮食不规律
延迟进餐、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或饮酒后未及时补充食物,会打破药物降糖作用与能量摄入的平衡。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更易出现餐后低血糖,建议分餐制并随身携带葡萄糖片。
3.运动过度
运动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可加速葡萄糖消耗,尤其在使用胰岛素后2小时内运动时。运动前应检测血糖,若低于5.6mmol/L需适量加餐,运动中每30分钟补充15克碳水化合物。
4.肝肾功能异常
肝功能受损影响糖原分解,肾功能减退延缓药物排泄,可能引发持续性低血糖。合并肝肾疾病者需调整二甲双胍缓释片、瑞格列奈片等药物剂量,并加强血糖监测频率。
5.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削弱低血糖预警信号,导致无症状性低血糖。此类患者应维持稍高血糖目标值,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避免夜间低血糖发生。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校准血糖仪,记录低血糖发生时间与诱因。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分5-6次少量进食。运动前中后均需监测血糖,避免空腹运动。若每周发生2次以上低血糖或出现意识障碍,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与15-20克速效糖类食品,家属应学会识别低血糖症状及紧急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