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群体,但高发年龄段集中在50-70岁的中老年人。肺栓塞是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诱因包括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制动、创伤手术等。
50岁以下人群发生肺栓塞多与遗传性易栓症、口服避孕药、妊娠或恶性肿瘤相关。这类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蛋白缺乏、凝血因子异常等先天问题,或受雌激素药物、肿瘤分泌促凝物质影响。典型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伴咯血,需通过CT肺动脉造影确诊。治疗需根据危险分层选择抗凝药物或溶栓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
50-70岁中老年患者占比最高,这与年龄增长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此类人群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住院或久卧后更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不明原因氧饱和度下降,需结合D-二聚体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除规范抗凝治疗外,还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预防复发。
70岁以上高龄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退,肺栓塞病死率显著升高。该群体对抗凝治疗出血风险大,需严格评估肝肾功能调整剂量。部分衰弱老人可能以晕厥或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容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临床处理需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必要时采用介入取栓等微创治疗。
预防肺栓塞需根据年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中青年应避免久坐不动,长途旅行时穿戴弹力袜;围产期女性需评估血栓风险;老年人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卧床期间进行踝泵运动。所有疑似患者均需急诊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致命性肺梗死。日常保持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护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