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溶血性贫血的四个表现突出

发布于 2025/07/07 13:07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黄疸、贫血、脾肿大、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贫血,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1、黄疸

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时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黄疸通常最先出现在巩膜,严重时可波及全身皮肤,可能伴有皮肤瘙痒。黄疸程度与溶血速度相关,急性溶血时黄疸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尿色加深呈浓茶样,粪便颜色可能变深。

2、贫血

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活动后气促等症状。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骨髓造血功能虽代偿性增强但仍无法完全弥补红细胞损失。贫血严重程度取决于溶血速度和骨髓代偿能力,急性溶血时血红蛋白可在数小时内显著下降,而慢性溶血贫血症状相对较轻但持续存在。

3、脾肿大

脾脏是破坏异常红细胞的主要场所,长期溶血可导致脾脏代偿性增大。脾肿大在慢性溶血患者中更为常见,体检可触及左肋缘下肿大的脾脏,严重者脾脏可延伸至盆腔。脾肿大可能伴有左上腹不适或胀满感,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生脾梗死或脾破裂。

4、血红蛋白尿

当血管内溶血严重时,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游离血红蛋白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或葡萄酒色,静置后无沉淀。血红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发作,常伴有寒战、高热、腰背痛等急性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溶血性贫血患者应注意避免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感染、某些药物、蚕豆等。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补充叶酸和铁剂,但补铁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急性溶血发作时应立即就医,慢性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严重贫血时可能需要输血支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