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和继发感染等危害。上吐下泻通常由胃肠炎、食物中毒、肠道感染或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干预措施。
1、脱水
频繁呕吐和腹泻会导致体液大量流失,引发脱水。轻度脱水表现为口干、尿量减少,重度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血压下降。婴幼儿和老年人脱水风险更高,家长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溶液,如口服补液盐散,严重时需静脉输液治疗。
2、电解质紊乱
体液流失会伴随钠、钾等电解质失衡。低钾血症可导致肌无力、心律失常,低钠血症可能引发嗜睡或抽搐。可通过检测血电解质确认,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氯化钾缓释片或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
3、营养不良
持续胃肠症状影响营养吸收,尤其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造成阻碍。急性期建议少量多餐,选择米汤、馒头等低渣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粉剂。
4、继发感染
肠道黏膜损伤可能增加病原体入侵风险,引发败血症等严重感染。若出现高热、血便或持续腹痛,需警惕细菌性肠炎,医生可能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克肟颗粒或诺氟沙星胶囊等抗菌药物。
发生上吐下泻时应暂停固体饮食,每10-15分钟少量饮用淡盐水或米汤,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呕吐。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婴幼儿需监测前囟凹陷程度。若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无缓解,或出现呕血、剧烈腹痛、意识障碍等表现,须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需从流质逐步过渡,2-3天内避免油腻、高糖及乳制品,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