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主要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远端溃疡或坏疽、皮肤颜色改变、脉搏减弱或消失等。该疾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或上肢动脉血流受限,可能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1、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患者在行走时因肌肉缺血出现疼痛、痉挛或乏力,休息后可缓解。疼痛多发生于小腿后侧,严重时可能影响臀部或大腿。症状程度与动脉狭窄程度相关,轻者仅长距离行走后出现,重者短距离即发作。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步行训练改善侧支循环。
2、静息痛
静息痛提示疾病进展至严重阶段,患者在无活动时仍感肢体远端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常需下垂肢体缓解。疼痛多位于足趾或足前部,伴随皮肤温度降低。可能与完全性动脉闭塞或血栓形成有关,需警惕组织坏死风险。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沙格雷酯片、西洛他唑片等改善循环药物,但须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3、肢体远端溃疡或坏疽
肢体远端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或局部组织坏死是终末期表现,常见于足跟、趾端等受压部位。创面常伴感染,渗出液多为脓性,周围皮肤发红发热。此类患者可能存在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或严重动脉闭塞,需紧急处理避免截肢。治疗包括清创术、血管重建手术,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
4、皮肤颜色改变
患肢皮肤可出现苍白、发绀或暗红色斑片,抬高时苍白加重,下垂后转为淤红色。趾甲增厚变形、毛发脱落也是常见伴随症状。这些改变与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不良有关,寒冷环境可能加重症状。日常需保持肢体保暖,避免使用电热毯直接烘烤缺血部位。
5、脉搏减弱或消失
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或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无法触及是重要体征,可通过血管超声或踝肱指数确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管杂音。脉搏异常程度与动脉狭窄位置相关,如髂动脉病变可导致整个下肢脉搏消失。诊断明确后需长期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复查血管情况。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严格戒烟,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每日进行30分钟缓步行走锻炼,避免久坐或交叉双腿。冬季注意肢体保暖,选择宽松鞋袜防止摩擦损伤。若出现新发疼痛或皮肤破损,应立即就医评估血管状况,延误治疗可能增加截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