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可能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6型、柯萨奇病毒A10型、埃可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可通过隔离治疗、皮肤护理、对症用药、重症监护、预防接种等方式干预。
1、柯萨奇病毒A16型
柯萨奇病毒A16型是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患儿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后,病毒经口腔黏膜侵入人体。典型症状包括口腔颊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手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治疗以居家隔离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咽痛,配合康复新液促进口腔黏膜修复。
2、肠道病毒71型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易引发重症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神经毒性。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导致脑干脑炎,表现为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出现嗜睡或呕吐时应立即就医。临床常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抗病毒,重症需联合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3、柯萨奇病毒A6型
柯萨奇病毒A6型感染常引起非典型手足口病,皮疹可扩散至臀部、四肢近端,部分疱疹可能融合成大疱。该亚型病毒传染性强,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家长需对患儿衣物进行煮沸消毒,皮肤破损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合并细菌感染时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
4、柯萨奇病毒A10型
柯萨奇病毒A10型感染多见于夏秋季,病毒在湿热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患儿除典型手足口症状外,可能伴随指甲脱落等迟发表现。发病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进食后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反复发热患儿,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
5、埃可病毒
埃可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较轻,但可能诱发无菌性脑膜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新生儿,孕晚期母亲需加强手卫生。患儿出现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治疗以补液支持为主,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合并心肌损害时需使用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日常用品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完成全程免疫。恢复期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加重口腔疼痛,皮疹结痂后自然脱落勿强行撕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