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出血一直在流血需立即停止掏耳并压迫止血,若持续出血应及时就医。耳道出血可能与外伤、炎症、血管损伤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止血、抗感染或手术治疗。
掏耳时用力过猛或使用尖锐物品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表现为少量鲜红色血液渗出。此时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沾水,可用无菌棉球轻压出血点5-10分钟。若伴有轻微疼痛,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但禁止自行向耳道内填塞药物或异物。外耳道炎引起的出血常伴随耳痛、瘙痒,需通过耳镜检查确诊,治疗时可联合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和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控制炎症。
当出血呈持续性涌出或伴有听力下降、眩晕时,可能伤及鼓膜或中耳结构。这种情况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采用硝酸银烧灼止血或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对于外伤性鼓膜穿孔,多数可在2-3周自愈,期间需使用头孢丙烯颗粒预防感染,严重者需行鼓膜修补术。耳内镜可明确是否合并颈静脉球体瘤等血管性病变,此类情况需血管介入治疗。反复出血伴脓性分泌物需排除外耳道胆脂瘤,确诊后需手术清除病灶。
日常应避免用指甲、发卡等尖锐物掏耳,清洁耳道建议使用无菌棉签仅清理外耳道口。游泳或洗澡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若出现耳道不适,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避免因不当处理导致外耳道真菌感染或继发中耳炎。定期体检可帮助发现隐匿性耳部疾病,尤其糖尿病患者更需警惕恶性外耳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