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可能会癌变,但癌变概率与息肉类型、大小等因素有关。肠息肉主要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通常属于良性病变,癌变概率较低。这类息肉多与慢性炎症刺激或黏膜修复异常有关,直径常小于5毫米,内镜下表现为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临床随访中建议每1-2年复查肠镜,若发现息肉增长迅速或形态改变,需及时处理。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排便,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腺瘤性息肉具有明确癌变潜能,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表面呈分叶状或凹陷、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癌变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息肉需在内镜下完整切除,术后3-6个月需复查肠镜确认无残留。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史者,应从青少年期开始定期筛查,必要时考虑预防性结肠切除术。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会加速息肉恶变进程。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应根据病理类型制定随访计划。日常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量,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肠道病变风险。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报警症状,应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