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纵隔气肿通常由外伤、肺部疾病、医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等症状。纵隔气肿是指气体异常积聚在纵隔组织中,可能与肺泡破裂、气管食管损伤、感染等因素有关。
1、外伤因素
胸部受到直接撞击或挤压可能导致气管、支气管或食管破裂,气体进入纵隔形成气肿。常见于交通事故、运动伤害或暴力事件。伴随症状包括局部压痛、瘀斑,严重时可出现咯血。需通过胸部CT明确损伤程度,轻度可保守观察,严重者需手术修复损伤部位。
2、肺部基础疾病
哮喘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可能因肺泡内压骤增导致肺泡破裂,气体沿血管鞘渗入纵隔。患者多有咳嗽、喘息病史,急性期可出现突发胸痛。需控制原发病,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缓解支气管痉挛,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
3、医源性操作
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心肺复苏等操作可能损伤气道黏膜。表现为操作后迅速出现的颈部肿胀、捻发音。需立即停止操作并评估损伤程度,轻微气肿可自行吸收,严重时需用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并监测生命体征。
4、自发性气胸
瘦高体型青少年易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气体可经破裂的肺大疱进入纵隔。典型表现为突发尖锐胸痛伴呼吸受限,胸片可见肺压缩线。少量气胸可吸氧观察,大量气胸需行胸腔穿刺抽气,反复发作者可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促进肺泡修复。
5、感染因素
纵隔炎、坏死性肺炎等感染可能导致组织坏死产气,常见于免疫力低下者。伴随发热、白细胞升高,CT可见纵隔内气泡影。需静脉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控制感染,并发脓肿时需外科引流。
青少年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半卧位休息。日常需预防呼吸道感染,哮喘患者需规范使用吸入制剂。若出现颈部肿胀、吞咽困难等表现需立即就医,禁止自行按压肿胀部位。恢复期应进食高蛋白流质饮食,定期复查胸片观察气体吸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