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期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和神经系统症状。艾滋病期通常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后出现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持续发热
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持续1个月以上的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常超过38摄氏度。发热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有关。患者常伴有夜间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临床需进行血培养、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原体使用更昔洛韦胶囊、异烟肼片等药物治疗。
2、体重下降
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体重减轻,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消瘦综合征与HIV消耗相关,涉及营养吸收障碍、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常见伴随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肌肉萎缩。治疗需结合营养支持,使用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改善食欲,同时控制机会性感染。
3、慢性腹泻
超过1个月的慢性腹泻是典型表现,每日排便超过3次稀便。可能由隐孢子虫、微孢子虫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或HIV直接损伤肠黏膜导致。患者常伴腹痛、脱水等症状。诊断需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治疗可选用硝唑尼特片、蒙脱石散等药物。
4、反复感染
免疫缺陷导致反复发生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常见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白色伪膜,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出现呼吸困难,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皮肤黏膜溃疡。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氟康唑胶囊、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药物。
5、神经系统症状
HIV脑病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行为改变和运动失调。弓形虫脑炎可引起头痛、癫痫发作。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导致肢体无力。诊断需结合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治疗使用吡嗪酰胺片、阿昔洛韦片等药物控制感染。
艾滋病期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注意食品卫生,避免生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出现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机会性感染治疗。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传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