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和童年喂食障碍是指儿童在进食过程中出现持续性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生长发育受阻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异食癖、反刍障碍等类型。
1、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这类患儿对食物表现出极度挑剔或拒绝进食,可能源于感官敏感或负面进食经历。典型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拒绝特定质地食物、进餐时间过长。需通过行为干预逐步建立健康饮食模式,必要时配合营养补充剂如小儿复方氨基酸口服溶液、葡萄糖酸锌颗粒等改善营养状况。
2、异食癖
患儿持续进食非营养物质超过1个月,常见吞食泥土、纸张等异物。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或心理因素相关,需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纠正贫血,同时进行行为矫正治疗。异食行为易引发肠梗阻等并发症,家长需密切监管患儿活动环境。
3、反刍障碍
特征为反复将已吞咽食物返入口腔重新咀嚼,多发生于3-12个月婴儿。与胃肠功能紊乱或亲子互动异常有关,可能伴有呕吐、体重下降。建议调整喂食姿势和速度,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严重时需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4、创伤相关喂食障碍
由呛咳、插管等不良进食经历引发,表现为进食时恐惧、哭闹。需创造轻松进食环境,从流质食物开始重建信任,可短期使用醒脾养儿颗粒改善食欲。避免强迫喂食加重心理创伤,必要时需心理医生介入。
5、器质性疾病继发障碍
先天性心脏病、脑瘫等基础疾病可能导致吸吮乏力、吞咽协调障碍。需先治疗原发病,配合管饲喂养保障营养,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改善消化功能。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曲线,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个体化喂养方案。
家长应记录儿童每日饮食日记,包括食物种类、进食量、拒食表现等信息,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营造愉快的进餐氛围,避免用餐时批评责备。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变化,2岁以下婴幼儿建议每月测量一次。发现喂养困难持续2周以上或伴随生长迟缓,须及时至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延误干预可能影响认知发育。喂养训练需循序渐进,可将新食物与喜爱食物搭配,每次尝试不超过3种新食材。